中国.湖北黄袍山旅游网   黄袍仙山--湖北十大名山之一      
 

湖北黄袍山旅游网 > 黄袍山档案 > 诗词联文

 

北宋抗金英雄 兵部尚书方琼传

作者:姜咏胜   年代:今   2014年9月5日

图:一门三尚书--忠臣庙(方琼纪念馆)

    一门三尚书
    方琼(1068~1127年),字端五,号益庵,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人(今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下荻田村一带)。出生于仕宦之家,进士及第,谏议大夫、工部郎中,兵部待郎,官至兵部尚书。其祖父方迪(999-1091)字白允,号懋德,进士,历任翰林学士、银青光禄大夫、八番都元帅、英武大将军、礼部尚书,左阁丞相。方琳(1034-1121),字仕东,方琼父亲,宋进士及第,历任知县、知府、资政殿大学士、官至户部尚书,哲宗绍圣三年(公元1096年)致仕。
    名师指教  少年成才
    方琼家庭出身很好,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习文学武均从名师。方琼诗赋方面得到了苏轼、黄庭坚(父方琳同龄好友)等名家的点拨。方琼天资聪颖,但少年时的方琼好动、顽皮,祖父方白允挚爱孙子,不仅将自己多年前编的“兵学研究”交给孙子,还常带方琼访一些武学名家,时常到御拳馆观摩。方琼叔父方玠也是好武之人,对方琼习武也有指点。但父亲内心非常反对儿子习武,因宋朝重文轻武,乃对琼甚严,家教鞭恒悬于堂。琼于哲宗元佑二年(公元1087年)中得举人(主考经义、诗赋、律义等),时年,方琼19岁。
     哲宗元佑六年(公元1091年)23岁登进士。主考经义、诗赋。与方琼同榜的进士还有马涓、朱谔、张坚庭、宗泽、黄叔敖(分宁人,今修水)等人,方琼和宗泽,疾书长篇痛斥国防、农业、官僚等弊病,宗泽被列进士榜倒数第一名,方琼名列二甲,均授官职。在京城时,宗泽、方琼、周同等为好友。授宗泽京东路馆陶县尉,授方琼兴元府(今陕西省)、河中府(今山西省)辖下县事择一任职,方琼并没上任,其祖父方白允去世(享年92岁),琼随父方琳在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节制守孝。
    1095年到1099年间,方琼携妻汤氏遍访天下名山名士,到访鄂州、洪州、潭州、岳州、均州、扬州、苏州、杭州、相州等地名山名湖,拜访天下各地文武名士,如黄庭坚、李清照(女)、周邦彦、李之仪、周同、宗泽等。
    出任兵部尚书
    元符二年(公元1099年),方琼到河北西路相州府、京西北路陈州府等地任职,后升给事中、中书舍人、工部郎中等职。
    徽宗政和六年(公元1118年)任兵部待郎,徽宗宣和二年(公元1120年),方琼任兵部尚书。宋朝的兵部其实并没有多少实权,主要是起草一些各地兵营文书、粮草往来、中下等兵种嘉奖、训练新军等,曾短暂出任兵部尚书的苏轼曾言此职无权:“武选隶于天官,兵政总于枢辅,故司马之职,独省于文书。”也就是说,实际兵权归于枢密院。
    方琼主政兵部,虽有报国之志,奈处处受制于当时的制度和机构设置:“京师之内,有亲卫诸兵,而四城之外,诸营列峙相望,此京师内外相制之兵此。府畿之营,云屯十万之众,其将副视三路者,以虞京城与天下之兵,此此府畿内外相制此。非特此,凡天下之兵足皆内外相制也。” 亲卫兵直属于皇帝指挥,也是北宋时期最大的兵团,兵营则是驻派各路各边关的重兵,仅次于亲卫兵团,各府也设兵营,形成三者相制。
    方琼在兵部任职,多次提出强化军队训练、各兵团应建立快而猛的骑兵营、远而准的弓箭营、增强边境防备、重用青年军官等一系列强军方案。在战北辽、降宋江、平方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方琼在兵部尚书仅一年多的时间里,在重疾缠身的北宋后期,还算是保证了兵部的“清醒”运作。
    访好友周同 赠书岳飞
    方琼在任兵部待郎职时,再访武术名师河北西路相州府周同。周同,字光祖(1040年—1119年)陕西华州潼关人,人称“陕西大侠铁臂膀周同”,少年习武,称三国姜维的传人,文武兼修,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,武功十分了得。曾在京师御拳馆任教头,力主抗辽金,因年老后辞官,在相州府刘光世军营做了幕宾。
    方琼曾在京师御拳馆就曾多次拜访过周老,又与宗泽等同为好友,此次前来,是来向刘光世和周老请教新军训练、粮食供给、边境布防等事宜。
    周同知自己时日无多,向忘年好友方琼推荐了他的义子岳飞,方琼对年仅16岁的岳飞甚是喜爱,本有意荐军营任职,只是岳飞年纪尚小,只好待日后武术学成,参军报国。方琼在相州府小住数日,对岳飞的武术和兵法也是略有指点。方琼离开前,又赠岳飞《武经七书》等兵书数本和祖父方白允的行军布阵手稿。方琼归京后数月,周同逝世。
    方腊平定 嘉奖韩世忠
    北宋末年,外有北辽犯难,内有全国各地数十处发生民变,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睦州方腊作乱。这一年可能是方琼一生中工作最为忙碌的时期,各地战报如雪片飞进兵部,一方面整理各地情报,一方面对各地战况提供战术解述参考,然后呈报枢密院,同时还要根据各地战况提供战备调运,如粮草,如弓箭、马匹等等。
    方腊连续攻下清溪、睦州、歙县、桐庐、富阳、杭州等地。
    而这时候,梁山晃盖、宋江等集聚百余人立寨作乱,方腊为大恶,宋江为小恶,方琼等力谏先威逼利诱招降宋江等小恶,聚力灭大恶方腊。兵部拟方案报枢密院,汇谭稹、王禀、辛兴忠、杨惟忠等六路兵马,分多面进击。又由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纳叛宋江众,并为朝廷所用。
    宋江部协助王禀部平定方腊驻守杭州城的方七佛精锐部队,生擒方七佛。宋江部在此役损失惨重,向王禀辞行归隐,从此再无宋江信息,倒是武松在西湖之畔出家当了和尚。
    方腊终被小校生擒于床第,此小校乃韩世忠,辛兴忠瞒而不报,将战功占归已有。后来方琼安排兵部官员调查,对擒拿方腊有功的韩世忠、方庚等年青小将嘉奖,韩世忠着升承节郎,方庚授承信郎。嘉奖、升官之余,又请御拳馆及兵部官员对年青小将们提供数日的培训学习。小将韩世忠后来成为南宋一代抗金名将,与岳飞、张俊、刘光世等齐名,世称中兴四将。方庚在南宋抗金也屡立战功,曾破金兀术军营,擒兀术一爱妾。
    丁忧守制 远离政治
    徽宗宣和三年(公元1121年),平定了方腊起义后,朝廷中一些有见识的官员们辩论和研究方腊起义事件,方琼等人深刻分析原因,谏撤销“花石纲”和主持“花石纲”的机构应奉局,将有限资源转投增强国防军队建设上。
    对于外患辽金,北宋和金已签盟约,夹攻辽。方琼书万言上陈徽宗,告诉徽宗这盟约最多能保证我朝二、三年的和平,要高度警惕金,金狼子野心或更甚于辽。只有加强我国新军训练、提拨年青有才干的将领、加强边防防备,才可能真正获得和平。并对童贯的行军打仗能力提出了质疑,谏请重用王禀、张叔夜、种师道、张思正等将领,并附带表扬了小将韩世忠等年青小将。对蔡京父子提出了强烈的批评,谏重用李纲、宗泽等人。徽宗是书法、诗词的天才,却对治国是个白痴,方琼敢于反对徽宗最为倚重的宦官童贯(太监),无异于自断前途。徽宗竟然将此书转交童贯,童贯对方琼痛恨之极,童蔡请徽宗将方琼贬职于京外,徽宗听从,将方琼贬于偏远的利州路巴州。
     徽宗宣和三年秋(公元1121年),贬职文书初下,将要上任,方琼老家传来恶耗,父亡故,母病危。方琼父亲方琳逝世(享年87岁),按宋制,当守孝三年,方琼辞官,远离朝政。父亲晚年信奉佛教,琼遵父遗愿,将父方琳葬于龙泉里清真寺后。方琼在老家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(今通城县黄袍)开始了3年多的丁忧守制。
    创办书院 开设武学
    徽宗宣和四年春(公元1122年),从忙碌的朝廷政务突然闲置下来,方琼情绪低落。母亲钟氏见方琼终日郁郁寡欢,就提议方琼种田园、办学堂。方琼应命。
    方琼在梓木里新庄村(今石港村)附近办起了一个书院,对穷人孩子一律免收学费。并在学堂侧另僻一间,陈放方家三代所有购得的书籍,免费供附近和周边三县的学子借阅。
    方琼在书院后开垦了二三亩地,教学之余且弄菜园,可以让孩子们吃到新鲜的蔬菜。读书、教学、种地、写诗、练剑,方琼的生活充实了很多。“解组辞朝归故乡,荣迁甲第落新庄。龙蟠宝盖千年盛,虎踞磨刀万代昌。左排龙印藏金鲤,右列鸡笼罩凤凰。祖德宏深应不朽,儿孙世代绍书香。”这是方琼在故里通城黄袍期间作的一首《新庄自吟》,其中新庄、龙印、金鲤、鸡笼、凤凰皆为通城黄袍当地地名,由于朗朗上口,被当地人广为流传。其他大部分诗作失传。
    同年四月,辽军在芦沟桥大败宋军二十万,死伤殆尽。信息传到通城,如此惨痛的战况,让方琼痛心疾首。在岳州府曾任武师,现已年迈的叔父方玠跟方琼讲,我国正处于外敌频扰之际,光教育孩子们读书识字还不够,应该让孩子们文武兼修,习兵法练武术。而且,光招收年幼的小孩子还不够,还要让成年男子在农闲之时也来学习文字武术。方琼对叔父的提议很是赞同,但叔父毕竟年事已高,何人来教呢?方琼想到了同乡徐福(曾是武举人,被贬回乡),即安排叔父方玠任武术总指导,由徐福任武术总教头,由曾习练过武术的二子方晞等人任教官。至于文字学习方面,方琼招募了当地的金炯秀才为教书的老师。
    徽宗宣和五年(公元1123年),方琼扩办学堂,在崇阳县、蒲圻县、分宁县(今修水、武宁)、岳州府、平江县等地又开设十多处分学堂,以通城学堂规模最大。李隐、李富、罗棋、罗田、张灿、金大禄、金二禄、吴基、刘蒙、杨玄德、夏真、黄巍等一批秀才和武术教官前往学堂助教。
    宣和七年春(公元1125年),师生已达六千之众,其中习武的青壮男子也有二千之多。
    金兵来犯  提师勤王
    宣和七年十月(公元1125年),金兵向宋朝发出总攻,分两路南下,东路元帅完颜斡里布攻燕京,目标开封。西路元帅完颜粘没喝攻太原,目标洛阳。方琼奉旨戡乱,授镇夷将军,领荆湖北路、荆湖南路的岳州府、鄂州府、潭州府等地仓促召集的一万多兵马援太原。在太原府太谷遇金兵二百余人抢劫民财、奸淫民女,方琼率众将士杀金兵百余人,生擒十五人,其余数十人四散逃窜,方琼乘胜追击,再歼敌八十众。方琼一路上又歼灭三支上百人的小队伍,共计六百多人,这些小队伍都是为攻太原的部队筹措粮食的。方琼接太原张纯孝部下来报,他和王禀等将军当死守太原,又有童贯率兵前来接应(童没呆几天就跑了),敌方因久攻不下,粮草不济,已有退意。方琼大呼痛快。方家军徐福将擒得的金兵四十余人,一个个绑于营前,准备开斩,方琼步前手起剑落,砍掉其中三四个小头目的脑袋,其余的金兵个个吓得面如菜色。徐福问方琼是不是都斩了,方琼挥挥手说:“放了吧。”四十多位金兵连跪带爬、屁滚尿流而去。
    方琼正准备请旨驻守太原等边防,却不想又接报金帝国东路军进攻燕京,防务的郭药师劫持知府蔡靖叛变,燕京失守。东路金军长驱南下,京城告急,皇帝诏书全国各路勤王,以解京城之困。于是方琼即提师从山西往京城赶。
    前线告急文书和金帝国宣布赵佶叛盟毁约的罪状,连接涌入宋都开封,宋朝廷此时乱作一团,徽宗更是吓得昏厥。李纲等人血书谏徽宗退位,太子赵恒即位,称钦宗。
    钦宗靖康元年(公元1126年),方琼率领部队到达京城附近,却遇三千余金兵拦截,方琼一马当先,儿子方晞紧随父亲,一路奋勇杀敌。力战三天,双方各有死伤。第四日凌晨丑时,由方琼领三千众从南路突袭,徐福领三千众从西路,方晞亦领三千众绕往东路,分三路杀入敌营。金营顿时大乱,金营虽乱却也很勇猛,激战一个多时辰,部队终于杀开一条血路,进入开封境内。此战杀敌一千五百多人,方琼部死伤千余,以少胜多,可谓惨胜。
    方琼、种师道、宗泽、李纲等人谏钦宗,既西路已退,天下勤王师正陆续集结开封,待勤王师齐聚,可全力进攻东路完颜粘没喝部队,一举歼之。岂知钦宗,竟然接受金方和约,赔款、割地、押人质等。并下令全国任何人胆敢攻打、拦截金兵,当叛逆论罪。
    金兵见各地勤王之师陆续集结,西路久攻太原不下,没等赔款凑齐就拿着和约撤退了,主战的李纲、种师道、方琼等悉被罢被贬,方琼愤而辞官,方家军徐福、李隐、金大禄、金二禄、方晞、吴基、刘蒙、杨玄德等跟随方琼退回荆湖北路通城县。
    力战救驾  壮烈牺牲
    钦宗靖康元年夏(公元1126年),金兵又至,仍分两路南下。金军此次一路稳扎稳打,用两个多月时间,将华北三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除了极少数的城池或在固守、或没有攻打外,全部占领。
    钦宗靖康二年(公元1127年)西路太原失守,张纯孝、王禀等陆续战死。东路金军直逼开封。朝廷还在为主战与主和争吵。钦宗又诏天下二十三路勤王,命知大名府赵野总北道,知河南府王襄总西道,知邓州府张叔夜总南道,知应天府胡直孺总东道。又在邓州府置都总管府,总辖四道兵马。金兵却是一路南下杀来。钦宗惶急万分,乃下哀痛诏,征兵四方。
    方琼在老家也接到县令转交来的钦宗哀诏,望天下名士速速募兵前来御寇,解京城之困。方琼迅速召集知通城县事、知崇阳县事、武校总教头徐福、副总教头李隐、叔父方玠等人商议。附近三县乡亲成年男子纷纷报名参军,凡家中有两名以上壮年男人子者只招一人,凡是家里只有一名壮年男子的,不接受报名,凡是家中略有富裕的捐钱捐物皆接收小半,大半退回,凡是家贫困的,皆谢绝。训练新军,打造武器等,所有工作都迅速展开。上次是直接领兵,这次却是招募乡勇,武器、粮食都得自筹自备,最难办的是马匹,江南一带养马甚少,不能建一支骑兵,其行军速度、作战能力也将相差甚远。还好开创学堂里有武校,招募兵勇不是空白开始。
    没过多久。复又接李纲亲笔信(李纲、种师道又复重用),开封被困,请速来救助。可见情况十分危急。方琼带着从鄂州、岳州二州六县招募来的八千余乡勇,向京城开封进发。
    到达京西北路许州城外时,又相遇一帮抢掠的金兵,金兵训练有素,大部分乡勇哪里见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场面。部分乡勇四散而去,只有曾经在武校习练过武术兵阵的两千多壮士跟着徐福、李隐、方晞包围金兵一千多人,金军死伤四百多人,其余七百多人突围而逃。四散的乡勇见方琼打了胜仗,又陆续归队,清点人数还有六千多人。一路行进,多次遇见金军,乡勇再没有以前那么害怕了,连战告捷。共斩金军千余。
    行军到达开封时,忭都已然陷落,二帝被掳。方琼领军追逐。方琼本和二帝身边的张叔夜将军约好深夜三更时里应外合,救出二帝的。是夜三更,方琼带领徐福、子方晞杀入金军营,不想对方早有防备,子方晞见父被围攻,冲杀过来救父,解了方琼之困,方晞战死。方琼、徐福、李隐等人突围而出,此战损失惨重。损兵二千。亲子战死,十分悲痛。
    方琼带领余兵四千撤退数十余里,休整军队。荆湖北路、荆湖南路、江南西路、两浙路等勤王师陆续赶到。方琼本意联络多路勤王师汇合,一同拦截金军去路,救出二帝,但各路勤王师见二帝已掳,胜算不大都放弃了追击,有投向了康王,有的投了齐帝刘豫,有的回乡解散,有的干脆带领招募的军勇回山林立山寨当了大王。此时和方琼有同样忠贞救帝意愿的宗泽部,一路攻打到河北大名,因未见其他勤王师,自料孤军难胜而退回。只有荆湖北路辰州府、荆湖南路鼎州府招募的兵勇有3万多人,其早闻方琼大名,愿意跟方琼一同作战,相约分两路在河间夹击,一路攻击金军主力,一路接应断后,救出二帝、嫔妃、将臣等,在康王处汇合。
    是日,方琼伏于金军回途的路边西侧,金军浩浩荡荡而来,但约好的勤王师迟迟未到,徐福劝方将军放弃,方琼只好等待援军一起。眼见俘虏二帝、嫔妃和众臣将的车辕、队伍就要经过,方琼再也忍不住了,立刻下令李隐带一路冲杀断其尾,使队伍尾身不能相连,徐福带一路从队伍脖颈处冲杀,使大部队的身首不能相连,冲杀过去不得恋战,不管成功失败,都不得回头,冲杀过去后,都去找宗泽,宗泽是其好友,此人重情重义,一定会好生待大家的。说完,自己则一马当先杀入金营,徐福、李隐匆忙带军分两路杀去。方琼杀入金军队伍,近到二帝的车辕,催二帝迅速换马,抄小路南下,但书法、诗词天才徽宗刚伸出头,一箭飞来,射中了方琼的手臂,血流不止,徽宗吓得赶紧缩回。方琼再催二帝换马,从小路突围,徽宗问方琼,我若是就此回去,我的爱妃们怎么办?方琼说二帝先归朝,嫔妃、臣将等我再领军来救,金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,方琼三催二帝,已经来不及了,身中数十箭,两眼泪光面向二帝,死不瞑目,时年58岁。徐福领军折返来援,也被射杀于马下。此时衡州勤王师赶到,见势擂鼓呼喊助威,金军见有授军,也不再追赶李隐部,李隐等带领残部千余人撤退,投奔了宗泽。
    方琼战死,二帝落泪,随臣悲愤,嫔妃哀泣,金军无不动容,下令厚葬方琼、徐福等,杀马、洒酒祭之。
    高宗下诏  修建忠祠
    建炎元年,康王被拥为宋朝皇帝,史称南宋高宗。高宗下旨,将方琼归葬于通城县城东四十华里的龙印桥象形山,石刻多块,一石刻兵部尚书四字,一石刻镇夷将军四字,一石刻方琼生平,一石刻一门三尚书简介。1977年田园化时象形山墓被土淹,迁葬方家村汤管山,2004年重修古墓,占地15亩,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   高宗建炎二年(公元1128年),宰相李纲上书,“靖康之祸,有仗义死节者,请加赐恤,”高宗皇帝下诏修建忠臣庙,赐“元老名家”牌匾于方琼子孙,文官见字落轿,武官见字下马。忠庙建于通城县黄袍山鸡呤岭(雷吼村),斯地山峦起伏,胜景颇多,庙前有路往来崇阳通城二县,故忠臣庙建于此。由知通城县事尹仲主持修建。清代康熙四十四年,通城县令辛禹昆主持在在原址重修忠庙。清雍正年间,知县周琪奉宪将琼祀入县忠孝祠,立方琼殉难碑、方琼雕像于通城县城东门,定祠生一员,世主祀事。
    柰以沧桑屡变,忠庙早毁,而庙址犹存,于1994年重修,修复忠臣庙其面积为两百多平方米,分上下两幢,八室二厅,正堂位列迪、琳、琼三公石雕塑。今又于公元2013年由方琼后代方小桃女士为首捐资在原址重修,名方琼纪念馆,近处福隆寺并入,馆寺合二为一,面积约七百多平米。馆前有尚书池,馆后有将军岩,侧有香客房。
    在北宋时期,黄袍山狮菇尖(又名八仙峰)的山顶曾有一塔,名会仙塔,南宋时为纪念方琼改名琼公塔,现已不知所踪,山顶现仅有一处百余平米的平地。在白水岩瀑布顶端右侧的怪山峰上有一名石:试剑石,相传为方琼听闻金兵来犯时怒劈所成,现在在怪石峰还可找到裂痕笔直的数石。
    后世不忘  琼公一代忠魂
    建炎二年,知通城县事尹仲志(赐进士第,文林郎)为方琼忠庙撰写碑文。碑文内容如下:“自乾坤定位,伦常为主,五伦之中,君臣之大,父子为亲,为臣忠死,为子死孝,理固然也,如我朝金寇横逆,社稷有累卵之危,生灵有倒悬之急,凡为臣子者,莫不当奋勇争先,愿系逆贼之首,食内寝皮而甘心也,惟琼公居其间,忠贞自官守,力战剿贼,不意全国失利,皇上北辕,公遂捐身赴难,迄今想见其精忠之忱,动摇山岳,刚之大所,凌逼云霄,岂偷生苟禄之流所可论乎?赐之庙祀,恤食万世。我朝报公之德不为不厚,然亘古纲常,君臣大义,公之扶持,亦不为不矣,是为志。”
    建炎二年八月初,已被罢免丞相而贬居鄂州的李纲由江西分宁经苦竹岭过通城,曾亲临梓木里(通城黄袍),祭拜方琼坟墓,以怀念这位为国尽忠的将军。赠刻“忠义英雄”四字的石碑立于墓侧,又到正在施工的忠庙参访,受方琼长子方暄之请,代书庙门联“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,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”。
    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“岳飞征杨么,过通邑,憩崇仙里”。民族英雄岳飞奉旨率兵到洞庭湖剿农民起义军杨幺。驻扎通城期间,曾专程到黄袍山方琼忠庙祭拜。“我师琼公,曾持兵部。主勤武兴农,未纳。感朝议混乱,意灰。师母病危,辞官尽孝。归隐山乡,怡于剑笔。金兵来犯,年迈而出,提师勤王,奉帝亲征,以胜而归。夷人再犯,二帝已掳,力战救驾,捐躯国难。名垂史册,一代忠魂。”
    清康熙四十四年通城知县辛禹昆再写劝捐建祠文:“宋忠臣方公讳琼,竭忠尽节,庙祀鸡鸣岭下,志载昭然可考也。奈沧桑叠变,片瓦无存,其裔孙辈奉像轮祀于家久矣!今奉抚督二宪钦奉。圣谕,加意古忠孝节烈檄,修庙宇无祠者或入主于他祠,而生员方国翰暨族长方纯夏等,吁请建祠。其报本追远诚,洵属可嘉。本县秉彝好德之心,何能忍置然?鸠工庀非旦夕可就,遂论附主于乡贤祠,盖暂也而非常也,兹捐征俸外命国翰等传与通族同心,踊跃庙貌聿亲。方公在天之灵,必怡然而飨其祀,祖灵欢悦后嗣必昌,从此林林总总,衣冠科第自有兴者,皆方族孝思之所致也。若借公营私或为之不力,力而不成,不特死无以见祖宗,生无以对乡党。本县以尔等不孝论断,不尔宽国翰纯夏等其勉之者哉!”
    2013年夏,咸宁诗人艾国林游黄袍山,题《方琼故里黄袍山》诗一首,诗文:“鄂南胜景几多娇?隽水通城着意描。陡峭青峰垂白练,传奇老道晒黄袍。一门进士孙连祖,三代尚书略与韬。最是方琼匡宋室,谁人不识一萧曹。”